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神韵,承隶书之庄秀,传魏碑之刚劲
-
1950年,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正在筹划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工作,其中,人民币上的文字任务紧迫。
摆在面前的两个选项:沿用第一套人民币中的文字字体,或,重新征集。经反复思虑,他想到了一个名字:马文蔚。
马文蔚老先生
马文蔚,山西人,曾任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人事司甄核科主任。生性耿直,又无靠山,曾受诬陷被免职。后经查明真相,虽生活一度落魄却毅然婉拒国民党中央银行处长一职。颇有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傲骨。
北京解放,马文蔚闲赋在家,一次街边偶遇让马文蔚与中国人民银行产生了联系。他遇见的正是时任北京军管会政委的山西老乡薄一波。经薄推荐,他见到了同为山西老乡的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
人民银行初建,正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南汉宸对这个老乡的事迹早有所闻,两人一见如故。就这样,受南汉宸之邀,1949年6月,马文蔚便正式加入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担任了研究员。
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廷用笔。趁着午休将马文蔚叫到办公室。寒暄几句后直奔主题:请马文蔚写几个字试试笔。
马文蔚客套一番后开始试笔,写了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及年号。
正是这次试笔,南汉宸从中挑选出了如今人民币上的那些刚劲而不失庄秀的书法艺术字体。从第二套人民币一直沿用至今。
这些字字体隽秀、笔力浑厚,完全实在放松的状态下写就,而马文蔚也是在见到第二套人民币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字被选在了人民币上,并一直保密达30年之久。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行带着“绝密一号”档案袋中字体原稿,到马文蔚家做调查和技术鉴定,才让这段历史大白于天下。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发公函指出:“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有贡献的旧知识分子,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
此函一发,震惊全国。
当年,央行特意准备了五千元稿费,而且,出资修缮房屋,帮他改善居住环境。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力足丰润,典雅和谐,刚柔并济,极具风韵,笔画仍属隶书,字形酷似魏碑,是兼容了汉隶和魏碑而自成一家的字体,也随着人民币的流通成为了流传度最广的书法字体。